
4 月 26 日," 天涯社区网站已不能打开 " 相关话题冲上热搜,这个承载着第一代互联网网民记忆的天涯社区,网页已显示 " 无法访问 "。另外,天涯社区 APP 也无法正常打开,页面显示 " 无网络连接 "。
(相关资料图)
此前,天涯社区官方微博曾于 4 月 1 日发布公告称,近期将进行技术升级和数据重构,在此期间平台将无法访问," 请大家耐心等待 "。
微博截图4 月 25 日晚,潮新闻记者从天涯社区官方微博获悉,论坛恢复问题,届时会在置顶微博通知。不过,潮新闻记者发现,天涯社区官方微博今天已将该置顶帖撤销。
" 这是时代的眼泪 "" 天涯关了,咫尺天涯,永不再见 "" 天涯是我们的青春啊 "…… 虽然官方称仍在维护,但网友们已经在社交平台上掀起了 " 悼念潮 "。
这个延续了 24 年、象征着一代人青春的网络论坛,真的要落幕了吗?当我们在悼念天涯时,我们是在怀念什么?天涯 " 关机 " 的原因又是什么呢?网站上用户还没来得及保存下来的内容怎么办?4 月 26 日,潮新闻记者和几位天涯的创作者、资深天涯粉,以及学者聊了聊。
" 很少在天涯发帖了 " ——
我们怀念的是朋友和青春
" 大家走走散散,认识‘云亲戚’们都十四年啦,时代之泪了好几轮,只剩时代了。" 看到天涯社区已无法打开的消息,作家蒋可(化名)感慨道。
在天涯社区,蒋可小有名气。" 高考后就开始写东西,2009 年大一的时候开始在天涯发帖子,是很久远的事情了。" 蒋可告诉潮新闻记者,人人网、豆瓣、知乎、微博都玩过,上班后,她就很少在天涯发帖了。
蒋可之前在天涯上连载的作品,有些已经集结成书。" 是通过天涯认识的朋友介绍出版的,他也是天涯的写手,后来入行做了编辑。" 这些年,在蒋可和天涯 " 渐行渐远 " 之后,突如其来的 " 停服 " 消息,让她开始怀念那些曾在天涯的朋友。
和天涯 " 断连 " 很久的还有小谭。小谭从高中时代就开始逛天涯论坛,屈指一算,已经是 14 年前的事了。
那时,天涯非常火爆,但小谭的学业压力大无暇顾及,只能偶尔看看。上了大学以后,空余时间多了,小谭就钻进天涯论坛一发不可收拾。
"V 哥掰慌讲的《红楼梦》,演员张延在 05 年左右发的遇见张国荣犀系列经历,微表情带你看神雕,还有许许多度素人的神帖,有一个聊聊真实的韩国男生我还追了很久。" 这么多年过去,小谭依然如数家珍。
" 那时追楼主就像追连载小说一样。" 后来,天涯从网页转战手机端,小谭还专门下载了 APP," 但天涯的帖子质量也在下降,没有以前精彩,再加上工作忙,自己登陆得就越来越少了。"
没想到,再次听到天涯的消息,竟然是它停服了。小谭怅然若失," 现在已经没有这么有趣又有知识量,还有很多人分享自己人生经历的长文连载平台了,也是时代的眼泪了。"
在小谭看来,天涯没落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点是微信公众号崛起,许多天涯版主转战公众号,写起了自己的内容,大 V 流失;其次就是 " 付费 " 带来的冲击。
小谭说,一开始内容都是随意分享,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天涯开始做 " 知识付费 ",而且价格水涨船高。" 开始一小时免费,之后想要看完所有内容就要给钱,一开始是两三块钱,后来涨到了 20 元一篇。" 小谭觉得很无力," 不知道之后,天涯还能不能恢复,这样有时间的话,还可以再去看看之前收藏的帖子。"
" 里面个个都是人才 " ——
曾是纯粹的思想交流阵地
" 从 1999 年上网至今, 送走了多少个平台,说再见的都不再见了。" 今年 4 月,发现天涯社区打不开之后,东来在天涯社区官方微博评论区留下了这条评论,和她一起的,还有数千名 " 呼吁恢复访问 " 的网民留言。
出生于 1979 年的东写,是中国第一代网民,那时候能逛的地方就是论坛。2006 年左右,已经工作的东写第一次逛天涯," 我 97 年就买了电脑,03 年又买了一台二手的,那时候国产的手机能上网的特别少,我用了一台进口的,可以连接上网。"
娱乐八卦和莲蓬鬼话是她逛得最多的版块,2009 年她注册了第一个天涯 ID,经常写点东西分享。" 最大的感受是里面个个都是人才。" 东写说,牛人主要集中在文学和历史,那时她还参加过天涯网友自发组织的活动,就是每周总结热帖。
" 太怀念了。" 东写感慨着,论坛最需要好内容,天涯发布的是精华的长帖,但是互联网时代,网民疯涌进来,人们越来越喜欢看短内容、短视频,所以这样算是时代造成的结果吧。
除了优质内容,让东写怀念的,还有天涯的氛围。
在她看来,在天涯看内容,是有正经、专业的人士分析,但现在的互联网环境,你需要有分辩真假的专业素养。而在当初,彼此观点发生冲突时," 至少是有理有据地摆事实、讲道理,有害群之马也是极少数,现在个人的行为都被水军公司统一化,成了一群‘血肉 AI ’。"
东写补充道,天涯还吸引人的一点,是每个开帖的作者,都是抱着纯粹的交流来的,没有高高在上的感觉,因为每个帖子都是开放的,要是有人不服他的观点,就可以跟帖开撕,大家各抒己见,很少有骂人的," 最早大家反驳都是旁征博引,生怕被人笑话了。 "
变化发生在 2014 年以后,东写觉得,是自媒体的兴起,以及公众号、各类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一下子流失了很多牛人。不过,让她感叹的是,天涯一直都没变," 是纯粹的思想交流阵地。"
" 第一代 BBS 跟第一代骑摩托车的一样,基本都玩完了。" 在东写看来,今天大家在悼念天涯,不是怀念青春,而是一个承载过大家思想的东西,突然就没了,连声招呼都不打,那种感觉真的是非常让人沮丧。"
天涯社区 " 关闭 " 前几天,东写还在里面更新帖子。月初,她买了本书,名叫《好时光》,最早是在天涯连载的。作为一名老粉,她每天还会打开天涯网页,看看还能不能再相见
" 我觉得早晚要回来的。" 她笃定着,就像 17 年前,第一次闯进天涯,被深刻烙印上标有青春的思想和记忆," 我只是希望有些好的氛围能够留下,因为这个时代还需要。"
" 悼念潮 " 实则是 " 怀旧风 "用户数字产权的保护需要有一个交代
各种唇枪舌剑、码字长文,各种激烈的观点碰撞,天涯各类版块为初代网民打开了新天地,学会了观察社会,以及结交了志同道合的好友。
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郭璇表示,逛天涯的普遍是 60 后 70 后的第一代网民,对于论坛的停服,大家的反应实则是 " 怀旧 " 的表现," 这是一代人共通的社会情绪,只不过借由某件事件把它激发了出来,然后漩涡般的再回溯个人经历,就像 80 后怀念《灌篮高手》一样。"
浙大城市学院传媒与人文学院新闻传播学系系主任李晓鹏也抱有同样的看法," 天涯除了有些怀旧的价值以外,其实也没有太大价值了。"
在李晓鹏看来,BBS 实现的是内容的连接,然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内容生产已经完全产业化了,渠道也发生了转变,大多转向了微博、微信公众号以及各类短视频平台," 所以这种方式是注定要被淘汰的,因为它用内容来连接人,而不是人与人之间的直接连接。
作为 Web1.0 时代的产物,BBS 的出现可谓是将社交网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 那个时候人们的表达欲强烈,同时表达渠道又比较窄,BBS 是可以在网络空间自由寻找志同道合的人。" 郭璇说。
但 BBS 基本只集中于信息的聚合,很难进一步满足大众的精神需求,所以后来出现了为校友建立深度关系的校内网(后更名为人人网),包括全民偷菜热潮的开心网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产品。
郭璇介绍,社交是永恒刚需,从 BBS、人人网到 2009 年开启内测的微博,再到横空出世的社交巨头微信,实则都是从切实解决人的社交需求出发。
" 比如微信出现之后,微博也曾经历过一个下行的过程,但是四五年前,它的使用数据又迅速反弹。" 郭璇认为,相较于微信的强关系特征,微博的自由度和开放度,以及情感的真实度,是让人们重新回归的一大社交需求。
自 4 月 1 日发出公告至今,天涯停服已近一个月,它能否回归?
天眼查 App 显示,天涯社区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 1999 年 4 月。风险信息显示,目前该公司存在 6 条被执行人信息,累计执行标的超 1.46 亿元。同时,该公司及创始人邢明还存在数十条限制消费令。此外,该公司还涉及数百个案件,案由包括名誉权纠纷、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等。4 月 26 日,有细心的网友发现,天涯社区在微博评论区回复称:" 咱主打的就是一个陪伴,说一句暴露年龄的话,我会回来的 ……"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诞生于 PC 端时代的天涯社区,若是真能回归,它又该如何持续发展?郭璇认为,如果要改变,天涯势必要将受众的需求、前沿技术和相适配的表达方式相结合,当然这取决于它的战略定位," 它是要以迅速的资本扩张为目的,还是深耕精准受众做一个小众的平台?"
郭璇表示,相较现有的社交 APP,天涯需要基于既有优势闯出一条差异化竞争路径。李晓鹏也表示,包括天涯在内的很多内容平台,或许需要的是转型升级," 人永远都是对优质内容有需求的。"
李晓鹏还提到数字文化产权的概念," 是不是随着天涯的停服,导致网站上的内容就再也看不到了?" 他认为,对于这些内容,天涯不能只是简单的停服,还需对广大创作者有个交代。
作为 " 老去 " 的一代网民,在天涯 " 关机 " 之后,郭璇也开始感怀,她设想着,如果天涯可以为大家存留一块乌托邦的世界,可以通过付费或者会员制的方式来延续。
潮新闻 记者 许伊雯 甘居鹏 王静